實現四大轉變 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
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5/6/10 8:33:04
“根據《中國制造2025》描繪的愿景,制造強國應該具備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和持續的發展潛力四大主要特征,集中體現為四大轉變:即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正在從全球制造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爬坡過坎,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千載難逢。然而,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必須歷經磨礪,加快實現創新驅動、質量效益競爭、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四大轉變。
多年來,我國制造業一直大而不強,至今尚沒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這主要源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于產業價值鏈中低端。
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西方發達國家猛然醒悟,重新回歸制造業,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提出了工業4.0,制造業再度成為全球競爭的制高點。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業順勢而為,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然而,制造業從大到強,不是紙上談兵,必須付諸行動。根據《中國制造2025》描繪的愿景,制造強國應該具備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和持續的發展潛力四大主要特征,集中體現為四大轉變:即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應有之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創新驅動,要堅持需求導向,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驅動重在人才驅動,要堅持人才為先,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激勵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新激情。創新驅動,還要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制造業主體創新動力。
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是制造業由大變強的現實選擇。低成本戰略也許并沒有錯,但在當前生產要素成本剛性上升的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必須從過去更多依靠勞動力低成本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實現質量效益型發展。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要以科技為先導,以品牌創造為動力,依托技術、管理、品牌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是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經之路。過去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摒棄粗放式發展理念,轉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推進綠色制造,既要大幅降低工業能耗水平,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又要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環境凈化能力,使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和諧統一。推進綠色制造,還要大力發展綠色設計、綠色技術、綠色材料和綠色能源等,進而生產出具有綠色競爭力的綠色產品。
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是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重要突破口。在服務型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不再僅僅關注生產本身,而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與產品相關的服務環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一方面,制造業向下游延伸,發展社會服務、增值服務和全壽命周期服務;另一方面,制造業向上游擴展,涉足研發、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環保和節能服務等領域。
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通過不懈努力奮斗,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適時推出中國制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綠皮書目錄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可以預見,伴隨著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將越走越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