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5/6/11 8:58:14
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明確提出:必須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有優勢,但也存在短板,其中不容忽視的就是“在產品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他坦言:在進入“中國制造2025”的后工業時代,質量是繞不開的一道關卡。
十多年來,我國制造業整體質量水平不斷提升,較好地保障了消費的穩定增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伴隨著消費需求變化,對質量的要求與日俱增。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用“前后夾擊”來形容當今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形勢。“前頭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在加速‘制造業的回歸’和‘再工業’;后面是一些國家以比中國更低的勞動生產成本,承接制造業的轉移。”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突破中國制造業質量瓶頸。”沙南生說,“比如在基礎領域,我們的一些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系統等,質量及可靠性都不太高,只能長期依賴進口、受制于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業在高端的產品設計、制造方面,同樣存在質量和可靠性方面的問題。想要改變這種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狀況,必須從質量入手。”
提質、增效、轉型是中國制造業追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沙南生認為,無論是提升需求、刺激消費,還是擴大供需,保持我國產品的競爭力,都必須高度重視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因為這是“支撐我國制造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
在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過程中,沙南生表示,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德國“工業4.0”的理念。“德國‘工業4.0’的核心是工業、工業產品和服務的高度交叉滲透,這種滲透是基于產品的高質量和可靠性,基于產品新的用途和功能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未來,我們也要提供基于產品的優質服務、或者以產品附加值的形式提供的獨一無二的服務。”
“換句話說,德國‘工業4.0’,它的支撐就是質量和品牌。品牌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差異化和溢價效應。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制造大國的地位,由于一些國家的追趕,都可能會動搖。”沙南生說。
正是基于這些考慮,《中國制造2025》提出質量為先,并將之視為實現制造強國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如何落實這一方針,誰來挑起提升與保障質量這一重擔就是接下來最受關注的問題。對此,沙南生表示:“政府要從制訂法規、政策,要有利于社會的資源,比如說資金、技術、人才向一些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政府針對中國制造的薄弱環節,比如說共性的技術問題,一些高端的產品設計,要組織專項行動、專項計劃。”
“企業是質量和品牌的責任主體。政府要引導企業承擔它的主體責任,要使我們企業以誠信為基礎,以提高產品質量為核心,以滿足消費者或者用戶的需求為導向。要有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沙南生說,“此外,落實質量為先,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產品的質量應該是向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只有正視這些問題并不斷改進,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產品與服務質量,只有保證了質量,才能把握住歷史機遇,真正成就制造強國。”沙南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