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5/6/30 12:37:52
她,是工程機械大家族的小眾,卻能“四兩拔千斤”決定著建筑物的最終高度和質量;他,是投身樁工機械20余年的資深專家,對行業發展視角獨到。“新常態”下,樁工機械行業將何去何從,他將給予怎樣的研判?
當下:回歸本位 回復健康以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事件為分水嶺,樁工機械行業開始失去持續多年的高增長勢頭。從2013年起,銷量開始下滑,今年上半年的狀況更加嚴峻,國內市場新機銷售異常困難。在“旋挖熱”旋風下被吸進行業的部分工程機械行業外企業或停產、或偃旗息鼓;規模型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容樂觀,新機銷量銳減、二手機處置面臨成本壓力、應收和庫存高企,而下游客戶端的艱難生存狀態依然不見改觀。這是黃志明眼中當下樁工機械行業的現狀。
透過蕭瑟的市場表象,黃志明認為,是時候回歸行業本位了。以樁工機械的土方量指標衡量,決定了本行業“小眾”的基本特性,行業高峰時約100億的銷售額和工程機械行業超過5000億的規模相比,便是一個充分的證明;從近十年的行業發展軌跡看,鐵路、房地產、城市基礎設施等高投入的不可持續性,注定了行業“盛宴”終將散場,客人眾多、餐具豐富,而餐食和酒從廚房已搬不出多少了,其狼狽情景可想而知;各種眼花繚亂的營銷方式支撐下的拉動,確實有效擴大了市場容量,但客戶端的非專業化、投機性、以及“小弱散”等市場變異性及其經年發酵,不可避免地導致整個行業生態鏈經營風險的持續積累,如今已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借鑒國外主要國家同行業的發展歷史,單一市場、單一產品必定經歷“低→高→低”這一變化模式,市場和產品的多元化則是必然趨勢。
不管愿意與否,首先必須承認,目前這個行業已經生病,并且病情不輕。既然病了,就要看醫生,舍得掏錢做檢查、抓藥、乃至手術;病人就不能像健康者一樣依然拼命工作,要靜下心來療養恢復;閑時還要回憶總結一下為何得病,是環境所致?是勞累過度?還是吃穿不得法?抑或某個器官病變?注重保養未必能保證不得病,但無視保養則遲早得病。
黃志明認為,行業內企業各具特點,行業組織無權、也無法規定各企業的經營方針和行為,但可提供一些視角或觀點作為參考。在市場狀況發生極大變化的當下,我們的經營目標是否進行了根本的變革?以銷量為例,我們是否總還是念念不忘鼎盛時的“輝煌”數據,并以此作為標桿?我們的經營業務是否進行了徹底梳理和調整,對一些原來忽視的或看不上的業務加以足夠的重視并予投入?所謂的主力機種真的就能寶刀不老,只要小打小鬧改頭換面一下,依然能通吃?和國際標桿企業相比,我們的市場及產品多元化培育是否已然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