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本站 │ 網站編輯:管理員 │ 發表時間:2015/9/9 15:05:42
十八屆五中全會即將在10月份召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是其中一個大熱點。在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當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程度加深,新興產業層出不窮、表現不俗。因此,中國經濟網特別挑選了汽車制造、家電、房產、計算機和通信、紡織、百貨、基建、銀行、能源、鋼鐵等十大傳統行業,以及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物聯網、新能源車、互聯網金融、專車服務、智慧醫療、餐飲O2O、服務業O2O等十大新興行業,分別進行了梳理和展望,以便讀者能更清晰地了解這20個行業正在以怎樣的姿態迎接“十三五”的到來。
上半年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在經濟增速換擋期,基建業有望挑起穩增長重任。近一段時間,國家發布多個重大項目包和推出萬億專享建設債券,借加大基礎建設投資來拉動下半年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地深入推進,帶來的不僅僅是市場機會,也是助力企業轉型升級的好時機。某國企高管表示,應大力加強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現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模式下的“抱團出海”。
中長期:“一帶一路”帶來巨大市場
“一帶一路”有望成為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由此帶來大量基建投資機會。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
業內人士表示,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的基礎設施需求旺盛,大批鐵路、公路、能源、港口、信息、產業園區等項目正加速提上議事日程,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合作面臨龐大的市場機會。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表現也越發活躍。其中,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企業已成為佼佼者,中國企業承建的各類基礎工程,正在頻繁的落地開花。
作為中國建筑企業走出去的代表企業之一,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起濤表示,“一帶一路”有別于傳統的基建、裝備市場,大市場、大業主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項目大型化、綜合化、高端化的趨勢明顯,對參與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產業協調能力、投資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隨著“一帶一路”步入全面推進階段,基礎建設和專業工程公司有望在國家支持下獲得更多海外訂單并獲得國家在資金方面的支持,基建業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執行者和直接受益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上半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個國家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1401個,新簽合同額375.5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3.3%,同比增長16.7%,其中新簽合同金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37個,累計合同金額309億美元,主要涉及電力工程、通訊工程、房屋建筑、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建設等領域;完成營業額29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的44%,同比增長5.4%。
下半年:國內基建投資加碼推動需求
除了“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紅利外,國內的經濟發展需求也為基建業注入新的血液。在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背景下,交通基礎設施的新建和改造升級投資保持在高位。在當前經濟疲軟的情況下,基建投資作為拉升GDP的主要動力,其投資增速有望提升。
統計局數字顯示,今年1——7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884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11.2%,較預期低0.3個百分點。其中,19.8%的交通投資增速比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很多,顯示交通基建投資的需求仍維持相當強勁。
有消息稱,政府計劃發行長期專項債券,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發行總金額最少1萬億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認為,下一步積極財政政策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提振經濟。在政府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舉債彈性受限的情況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有望帶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基建投資,對沖經濟下滑風險。
中投證券同樣認為,應對短期經濟下行得靠投資,目前政策將更注重穩增長效果,基建投資將繼續在第三季度成為國內穩定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將增強。